近期,一種馬鈴薯饅頭—也稱土豆饅頭,在北京市200多家超市悄然面世并熱賣。據了解,到今年10月,銷售范圍還將擴大到京津冀的500多家超市。
這款看起來顏色略黃、與傳統(tǒng)小麥饅頭并沒有太大差異的饅頭的問世,并非簡單意味著一個食品新產品的出現,其背后是我國千百年來糧食安全格局的重大改變--土豆將可能成為小麥、稻谷、玉米三大主糧品種之后的第四大主糧品種。一個事關13億人吃飯問題的新命題正開始演繹。
發(fā)展戰(zhàn)略的破題之作
農業(yè)部副部長余欣榮說,馬鈴薯主糧化是指將馬鈴薯加工成饅頭、面條、米粉等主食產品,實現由目前的副食消費向主食消費轉變。
土豆饅頭是今年年初農業(yè)部對外公布馬鈴薯主糧化發(fā)展戰(zhàn)略后面世的首個主食產品,由中國農業(yè)科學院研制農產品加工研究所一個專業(yè)5人團隊歷經近兩年時間研制成功。該項目被視為土豆主糧化戰(zhàn)略的破題之作。
余欣榮認為,長期以來,馬鈴薯未能成為主糧的原因是“三缺”:一是國內馬鈴薯消費一直以鮮食為主,缺乏符合中國蒸煮飲食文化的主食產品;二是缺少適合中國主食產品如面條、米飯、米粉等的專用薯種與加工技術;三是民眾多將馬鈴薯看作飽腹充饑的食物,缺欠引導作為主食消費的社會環(huán)境條件。
馬鈴薯主糧化戰(zhàn)略的提出以及土豆饅頭的成功,將可能改變上述局面。
土豆納入主糧因糧食不夠吃嗎?
有關人士認為,推動馬鈴薯成為我國第四大主糧品種,旨在應對未來糧食需求的剛性增長和口糧品種增產難之間的矛盾,開辟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新路徑。農業(yè)部預測,馬鈴薯營養(yǎng)豐富,且成為主糧后未來可提供4000億斤的糧食供給。
盡管我國糧食持續(xù)豐收,糧食生產形勢見好,但并不能掩蓋未來我國糧食安全面臨的壓力。專家預測,未來較長一個時期,我國糧食消費需求仍將是剛性增長的趨勢,到2020年糧食需求增量在1000億斤以上。但受耕地水資源的約束和種植效益的影響,小麥、水稻等口糧品種繼續(xù)增產的成本提高、空間變小、難度加大,要保障我國糧食安全,需要開辟增產的新途徑。
根據農業(yè)部提供的統(tǒng)計數據,馬鈴薯理論畝產可達8噸,而目前我國平均只有1噸多一點。未來可以在不擠占三大主糧的前提下擴大種植到1.5億畝,并且可以通過推廣高產高效、可持續(xù)的技術模式,把畝產提高到2噸,這樣年產鮮薯可增加2億噸,也就是4000億斤,大約相當于2014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的三分之一。
從副食到主糧要過幾道關?
記者采訪發(fā)現,土豆要真正完全轉變?yōu)橹骷Z,前面至少還要闖過“三道關”:首先,要有讓千家萬戶家庭制作方便的技術和材料;其次,價格要能為普通民眾承受;再者,需要得到消費者的接受和認可。有關專家表示,我國地域廣闊,各地區(qū)飲食習慣風格迥異。土豆要主糧化,必須要有風格多樣口味不同、滿足不同群體和不同區(qū)域多元化需求的產品,才能得到消費者認可而被接受。